首页 > 新闻 > 金融&证券 >

传统中医“遇见”现代养老 资本加快布局老龄化消费医疗

发布时间:2022-07-01 10:41:05来源:
2022年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本报记者 赵学毅 曹卫新 李乔宇

  见习记者 张晓玉

 

 

  安享幸福美满晚年,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而中医作为我国医疗体系当中须臾不可替代的存在,在提升老年群体健康保障水平方面发挥着积极效用。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全周期、全链条的健康服务思维和模式,在养老方面,有着诸多独特优势,体现在防、治、保、康、健等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医师庞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谈道。

  正是在此背景下,传统中医与现代养老的结合在资本市场上也“碰撞”出了火花。据东方财富Choice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A股养老概念上市公司共计102家,合计总市值超2.76万亿元。此外,在布局医疗养老,打造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完整养老服务系统过程中,部分上市公司还试水将“中医养生”纳入养老服务体系,探索“中医+养老”特色“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

  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产业资本快速布局“银发经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医疗与养老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而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破解现代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医养结合”在提供传统养老服务基础上,增加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作为服务的重要内容,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医疗康复服务,处理好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全周期、全链条。而在此过程中,“中医+养老”则是其中重要一环。

  “中医药在养老服务方面发挥成效自古有之,其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起步非常早,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典著作《内经》对人体寿命、衰老原因、老化特征、老年生理、病因病机、治法以及如何延缓衰老等均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此外,唐代的《千金方》、宋代的《养老奉亲书》和清代的《老老恒言》等古籍,也为老年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经验。”南京市第二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博士陈昱豪对《证券日报》记者称。

  事实上,中医药在养老服务产业各环节已有所建树。

  北京盛世康来中药营销策划公司董事长申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医药在养老服务产业中已取得六方面成绩:一是治未病方面,中成药具有治疗加调理的作用,能够针对一些潜在老年疾病进行预治疗及调理;二是老年康复方面,通过针灸等手段能够协助中风偏瘫等病人更快恢复;三是护理方面,中医拥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四是养生方面,实践证明,五禽戏、八段锦及太极拳等气功对于体质调节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五是药膳方面,当下大众对于药膳的认可度与日俱增;六是康复医疗器械方面,艾灸、眼贴膜、按摩电极片等广泛应用于养老服务过程中。”

  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王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以中医康养为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深受欢迎,这也是中医药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创造性转化的具体体现。”

  在此背景下,产业资本早已开启探索之旅。

  老牌中药上市公司精华制药在江苏宜兴投资了宜兴苏欣护理院、宜兴市苏欣养护院,其二期扩建项目已竣工并投入运营,床位规模逐步增加至800张,已投资运营苏欣门诊部和苏欣体检中心,旨在打造集医疗与护理为一体的医护、医养中心;正在发力大健康产业的长江健康瞄准了消费者对传统滋补品的市场需求,发力布局胶剂、注射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多剂型中医药品,公司旗下华信制药以阿胶为产业基础,重点围绕中药现代化、健康养生需求,构建中药养护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地处连云港的康缘药业集团投资建设了中医养生养老特色小镇——康缘养生谷,创新引领“银发时代”优质养生养老生活趋势。

  6月初,《证券日报》记者探访康缘养生谷时看到,3.6万平方米的养老综合体主体建筑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规划养老用地面积12.5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预算总投资约9亿元。其中,一期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于2020年10月份全面动工。

  “此项目主要依托康缘集团在中医药行业的优势资源,将中医药养生文化宣传、中医体质辨识、专家诊疗、中医非药物疗法、养生药膳、传统功法等内容植入养老服务中,提升对老人年日常生活和健康管理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上述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互联网+大数据”

  助力“中医+养老”深度融合

  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互补协调发展背景下,“互联网+中医药”成为其创新发展的重点之一,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更多机遇。

  其中,中医药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融合,成为大数据助力中医养老的突破口之一。

  “将可穿戴设备与中医药理论技术结合,是中医药与智慧养老融合发展模式的最重要环节。由于老年人的基础健康信息和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信息的采集对医生经验有较高要求,即使在有家庭医生的情况下,也无法做到实时监控。因此,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数据实时上传与共享,并提供持续而客观的数据分析,以更加及时有效地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健康指导和疾病预防工作。”王岚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在一些中医诊疗设备和照料服务中,数字化的应用更是为中医药的快速发展插上了翅膀。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冬奥会中医药文化体验馆负责人李天罡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冬奥会的展示项目中有一些比较成熟、可以推广和应用的产品,比如四诊仪,可以实现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功能。该产品前期在市场上已有一些推广和应用。随着‘中医药+科技’的概念不断深入市场,其未来的应用场景会有更多延伸。”

  中医药智能养老机器人为老年人提供非药物疗法及照料服务便是其中一种场景。据悉,目前,中医药智能养老机器人正处于初始研究阶段。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博士徐天成领衔跨校科创团队研发的“数字经络智能针灸机器人”,具有自动定位穴位、智能针灸处方、模拟针刺手法等功能,并通过建立知识图谱拓展其智能属性,为非药物疗法的智能化应用提供新颖方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徐天成表示:“我们团队自2017年就开始开展智能针灸机器人相关软硬件技术的研究,在5G技术商用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取得突破的背景下,针灸医学智能化与现代化迎来了重要契机。另外,在用于针灸机器人知识图谱方面,我们有原创理论和量化实验数据。”

  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与中医药产业的融合发展,嗅觉灵敏的产业资本更是各出奇招。

  2020年4月份,京东健康与南开医院合作搭建的“南开京东互联网医院”上线,成为京东健康深入医疗院内场景、提升线下医院互联网医院运营能力的标志性事件;2021年1月份,京东健康携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打造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京东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作为河南省首家中医互联网医院,双方将京东健康的运营优势与中医诊疗的特色进行了充分结合。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慢病管理和健康预防需求激增的情况下,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互联网+中医药”产业链融合发展,必定大有可为。

  在探索“医、康、养相结合”的“医药大健康业务”方面,中关村科技旗下公司济和堂中医门诊部一直在行动。2019年3月份,济和堂将原门诊部升级改造为北京久久泰和中医医院(简称:泰和中医院);2020年2月份,泰和中医院获卫健委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被纳入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随后,泰和中医院与曙光久久泰和养老照料中心形成更加紧密的“医养结合”联合体,设置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康复科等科室,并以股骨头坏死诊疗为特色,同时设有针对特定群体和特殊护理需求的特色医疗养护服务等,成为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指定的老年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作为泰和整个养老体系的医疗后端支撑,泰和中医院还是“医养结合”的实践基地与医疗人才培养输出基地,对集团养老业务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一步,我们还会借力‘互联网+大数据’,通过在线预约、线上咨询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就医渠道,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构建特色养老服务体系

  仍有难点和痛点待解决

  在传承中医文化,守正创新构建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氛围正浓背景下,“医养结合”的前景十分广阔,但也不可否认的是,让中医药康养成为应对老龄化的一剂良方,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和痛点。

  上市公司珍宝岛财务总监王磊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身边不乏医药行业从业者运用自身的医疗优势投身养老机构的案例,但“基本都难逃亏损,有的已经陆续止损退出。”

  “养老机构存在盈利的可能性,但也要注意到,用户入园的收益远不及养老机构前期投入、维护和宣传的成本,因此一家养老机构的盈利周期可能会长达数十年。此外,当下我国养老观念还处于过渡阶段,动辄高达每月万元的费用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王磊表示。

  同时,医学界也对当下构建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所面临的困境表示担忧。

  在谈及目前投入养老服务的医疗资源不足,投入该行业的中医医疗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时,陈昱豪建议,“应加强相关部门协同作用,严格规范管理,整合产业链突出重点,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同时,鼓励一、二级医院或基层医疗单位向养老服务机构转型,鼓励医疗整体水平较强的三级医院设立养老服务机构,并严格监管申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培养并建立专业度较高的养老服务团队。”

  在庞博看来,目前中医药文化的普及还不够深入民心,很多老年人抗拒补药,存在“西药不该吃,中药白花钱”的刻板印象,可见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尚不充分。另外,中医药技术人才在养老服务方面还相对匮乏。

  对此,庞博建议,“应当充分依靠行业协会实现自治。例如,目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已经创立养生保健协会,目的是规范行业服务内容,划清边界,净化养老学术氛围,建立相应的负面清单以及吹哨人制度,形成创新激励机制,保障中医药能够良好地投入到养老环节中。”

  与此同时,无论是中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还是探索“特色中医+养老”现代养老模式,更需要相关政策制度的扶持和呵护。

  2022年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明确,在保留《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核心指标基础上,充分体现新时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突出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事实上,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地区相继出台支持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政策。《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要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与传承发展,支持中医药企业与北京名老中医、中医药研究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开展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和应用。

  今年6月份,江苏省医疗保障局联合省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支持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将更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纳入医保目录等19条具体举措,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同月,天津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药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措施》,明确深化中药产品阳光采购、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加强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等工作部署,提出加大对中医特色优势医疗服务项目的倾斜力度。

  “当下,中医药发展面临着良好的窗口期,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中医药在国外的认可度也在逐步提升,很多国家均表达了希望与中国在中医药方面开展合作的意愿。在此背景下,行业内的公司也在积极探索,以期抓住机遇,实现发展。”某医药上市公司高管表示。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