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证券 >

上海15号线“最美车站”:由车轮串联的城市艺术馆

发布时间:2021-03-16 16:59:49来源:

作为新落成的“最美车站”,无柱拱顶结构赋予它清爽挺括的空间感。长达70多米的画卷在站厅拱廊两侧铺展开来,通过LED灯带将浦江两岸的天际线动感呈现。随着地铁城市文化功能的逐步提升,包括上海在内的不少城市对重点车站进行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打造有温度、可阅读的第二空间。

  提升功能,美是附加值

  15号线吴中路站并非上海第一座无柱车站。上海在建设1号线衡山路站时,就尝试了这种结构。两者的区别在于,衡山路站采用了折板拱顶,跨度较小,吴中路站是大跨度圆拱顶,成为国内软土地区首座无柱圆拱顶大空间车站。独特的结构赋予车站空间纵深感,如果将站厅地面看作黄浦江,那么侧墙LED灯带配合画卷,就是浦东和浦西壮观的城市景象。不少乘客驻足留影,甚至有摄影爱好者专程而来。

  “设计的初衷在于车站功能提升。美,是附加价值。”上海轨交15号线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建民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地铁车站基本都是长条形,横向宽度较小。柱子、电梯等功能性组件,不仅会遮挡视线,也影响客流的疏导和组织。“无柱结构下,进出站乘车更通畅。拱顶造型是无柱条件下结构力学的自然结果。由此产生的附加好处是,站厅空间感大幅提升,装饰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设计风格与环境相匹配

  走进9号线金吉路站,工业风马赛克装饰叫人眼前一亮。站厅立柱抛弃以往的装饰贴,采用清水混凝土,还原建筑本色。

  在2018—2019首届中国“最美地铁站评选”活动中,9号线金吉路站获首届中国十大最美车站专业评选奖和最美车站最佳功能设计奖。包括它在内,上海共获12个奖项,占总量的36%。评判“最美车站”的标准是什么?从奖项设置中不难看出,它的内涵绝不止颜值这么简单。比如,9号线徐家汇换乘通道获首届中国最美车站最佳功能设计奖;17号线诸光路站获首届中国最美车站最受公众欢迎奖和最美车站最佳功能设计奖。

  “对车站来说,功能始终是第一位。同时也非为美而美,而是结合周边特征,顺势而为。”何斌说,一般选择处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环境或枢纽换乘核心的车站,赋予其与环境相匹配的设计风格。比如,13号线的新天地站和淮海中路站,展现老上海石库门风情;17号线全线贯穿青浦地域特色,打造文化线路。有的车站则根据特殊工程条件所形成的空间,塑造别具特色的效果。比如,10号线同济大学站利用天窗和附属空间形成“艺术客厅”;9号线换乘通道利用高大而倾斜的特殊空间建成“最炫通道”。

  功能地铁向人文地铁转变

  1993年5月,1号线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段建成通车。截至今年1月,上海已建成包括19条线路(含磁浮线)、772公里、459座车站的世界最大规模运营网络。线网不断织密的同时,上海也经历着从功能地铁向人文地铁的转变。

  早期1、2、3号线注重解决基本交通功能需求,车站室内效果、装饰艺术作为点缀,艺术设计碎片化。2005年,上海轨交进入网络化高速发展阶段。6、8、9号线进行了单线视觉形象设计和整体形式演绎。2010年世博会前,上海首次进行大规模轨交基建,时间紧迫,从进度、质量方面考虑,选择了全网络标准化设计理念,车站设计的统一性很强,空间特色并不鲜明。此后,在坚持一部分全网标准的基础上,各线的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装修强调简装、功能性,重点车站突出区域文化特性,公共艺术形式更丰富。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未来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散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发展理念。“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将展示更具艺术氛围的空间环境,将轨交网络打造成‘由车轮串联的城市艺术馆’。”申通地铁相关负责人说。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