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万工程”二十载 千万村民如何先行奔共富?
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 (胡丰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搭建乡村产业发展平台、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是摆在乡村案头的首要任务。已经连续20年深化“千万工程”的浙江,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先行优势,引领着乡村奔向更加宜居美好的未来,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iframe allowfullscreen="true" border="0" frameborder="no" framespacing="0" id="bilibili" scrolling="no" src="https://player.bilibili.com/player.html?aid=476961987&bvid=BV1yK411i7F9&cid=476961987&page=1&t=5&high_quality=1"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Microsoft Yahei", "Hiragino Sans GB",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text-align: justify; aspect-ratio: 16 / 9; height: 368.719px; width: 655.5px; margin: 0px 0px 20px; min-height: 349px;"></iframe>浙江一村子给200位村民发600万工资
开展‘千万工程’以来,我们真的享受到了实惠。”作为首批“千万工程”受益者,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余村停掉了矿山、关掉了水泥厂,乡亲们在感受天翻地覆的变化”。
汪玉成说,20年来,余村坚定不移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重新制定了发展规划,成立了“两山”旅游公司,建起了矿山遗址公园,画“山水画”,念“山字经”,写“田园诗”,吃“生态饭”,探索出“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等一批转化模式,让生态变成“摇钱树”,风景成为“聚宝盆”,村民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获得“三收益”,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元。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民营经济发达,如何鼓励民营企业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答题”,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今年就带来了健全配套机制,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议。
徐冠巨表示,近年来,传化集团在萧山浦阳谢家村、径游村、安山村,建设“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探索民营企业驱动乡村振兴新模式:以平台化模式发展好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种子种苗、花卉园艺等生态高效农业为主题特色的和美乡村;同时在创新共富联结机制上下功夫,通过盘活村集体及村民资产,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探索“政企村农”共建共享的和美乡村。
在他看来,投身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又要确保民营企业参与的可持续,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
徐冠巨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制定出台有助于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配套政策机制,以此来撬动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等更多资源共同参与其中,让民营企业乡村振兴更可持续。
作为信息通讯领域的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剑宇则认为,当下,推动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在乡村,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在乡村,而数字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他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优化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快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振兴。
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资金和政策倾斜,支持涉农企业数字转型和产业升级,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应用奖励,大范围普及推广模式成熟、效果突出的实践应用;积极鼓励科技、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向乡村,留在乡村’。”杨剑宇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