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乌军超常战力从何而来?俄军胜败的关键在哪?
1、俄军战力发挥失常的困惑
俄乌两军,强弱悬殊,毋庸置疑。冲突之初,俄军多线闪电出击,直捣基辅,气势如虹。
<iframe allowfullscreen="true" border="0" frameborder="no" framespacing="0" id="bilibili" scrolling="no" src="https://player.bilibili.com/player.html?aid=693432699&bvid=BV1x24y1z77v&cid=693432699&page=1&t=5&high_quality=1"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Microsoft Yahei", "Hiragino Sans GB",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text-align: justify; aspect-ratio: 16 / 9; height: 368.719px; width: 655.5px; margin: 0px 0px 20px; min-height: 349px;"></iframe>【俄乌冲突】赫尔松大平原坦克战:俄军以少敌多英勇作战,乌军混乱中组织有效反击击退俄军
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俄军先是抢占安东诺夫机场失利,再是所带3~5天给养耗尽。
后是精锐的装甲部队,或孤军突进、补给脱节,或陷入泥泞之中,在苏梅、哈尔科夫一线,遭遇乌军伏击,损失惨重……,俄军被迫撤离基辅。
俄军收缩战线、转战顿巴斯以后,虽取得了击溃“亚速营”,攻占红利蔓,占领赫尔松市等战果。但是进入7月以后,由于战线拉长,兵力分散,补给出现问题,被乌军获得反攻机会。在哈尔科夫战役中,被打得丢盔弃甲,不得不收缩战线。
9月以后,“四州公投”入俄,北溪天然气管道和克里米亚大桥先后被炸,乌军全线反攻,俄军放弃赫尔松市,被赶回第聂伯河以东……。
俄乌冲突一年多以来,战场态势,跌宕起伏,俄乌双方陷入焦灼的僵持与消耗之中,对俄军的战力发挥失常,实在令人困惑不解。
2、反观乌军,超常的战力从何而来?
美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表面上看只是武器、弹药援助。实际上是通过北约,对乌克兰提供了全面的军事支持,就差整建制派兵上战场。援助内容不仅包括官兵作战理论培训、技战术训练、情报共享和通信支持;还包括利用超级计算机,为乌军提供战役攻防的兵棋推演,派驻教官提供战略、战术指导。例如“分布式作战”打法。
(1)贯彻机动游击策略。根据自身实力,扬长避短、避敌锋芒,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堡垒要塞、建筑和平民等,隐蔽保护自己,分散消灭敌人。
(2)把部队化整为零、机动灵活调配。以小组、小分队作为基本作战单元,机动灵活作战;重要武器装备机动分散部署,既形成多点交叉支持,又避免被集中摧毁。
(3)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因时因地因势作战。作战小组大量渗透到敌军侧翼或后方,依靠战场态势感知的优势,根据信息网络导航指引,准确潜伏到目标附近,对敌军前线指挥部、雷达站、后勤补给线和一些薄弱环节,进行偷袭、伏击或骚扰,践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
(4)选择配备高效的便携武器。大量使用单兵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和火箭筒等,发挥射程较大、打击效果好,具有精确制导能力,“发射后,不用管”等优势。
(5)借助北约的作战指挥平台,获得制信息权的优势。北约的天基侦查体系、全球鹰无人机和巡航预警机等,持续为乌军提供支持,使得乌军的信息化作战能力直线飙升,水平远超俄军。加上战场低空无人机、反炮兵雷达和电子追踪定位系统等战术装备的大量使用,使得乌军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飙升,整个战场对乌军几乎是单向透明的。俄军稍具规模的集结行动,都会被盯上。许多高价值目标被追踪、摧毁,大批军官被猎杀。
(6)依托星链通信网络,提供通信和导航。所有作战小组,甚至每一个士兵,都成为了战场上的信息节点。士兵不仅能够实时地掌握战场态势和自己的任务,也可以上传自己看到、听到的战场信息;一旦接到任务,借助导航功能指引,可迅速地找到目标,协同相关小组,采取一致行动。
3、俄军如何扭转被动的战局?
分布式作战”在战术层面,很像游击战;在战役层面,与物流相似。其显著特征是利用高效的撮合系统和快速投送体系,达到迅速整合、迅速消散的效果。
北约的“智能作战指挥平台”,好比我们憝悉的“智能订餐平台”,战场上出现的目标,相当于订单,具有随机性、分散性;作战小组相当于骑手。比如在某一时刻,突然出现6000万个订单,而只有1000万个骑手,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送餐任务。这是一个送餐路径规划和撮合匹配的即时物流问题。首先,需确认订单的准确位置;其次,需综合考虑骑手的运载手段、所在位置和当时天气、交通状况等动态因素,计算机可在数百毫秒内完成路径规划;再次,按骑手的运载能力,在3~5秒时间内,完成匹配决策和任务分配;最后,各骑手按规划次序和路径,完成送餐、取得用户反馈,实现任务闭环。
即时物流是基于运筹学、图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实时数据驱动,在短时间内,实现精准匹配供给,动态智能调度各方面运力,以满足差异化、多元化、分散化的即时消费需求。
在“智能作战指挥平台”的支持下,乌军作战小组,既可在广阔的地域分散、独立行动、抵近作战,又不影响小组之间及与远程联合作战体系之间的协同和并行作战。这样乌军可以通过机动制造机会,伏击俄军的薄弱环节,协同摧毁高价值目标,充分运用速度和突然性夺取主动权。
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战场态势,对掌握制信息权的一方是透明的,战场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很难隐瞒,使得俄军擅长的集结优势兵力、组织钢铁洪流,对敌碾压式的作战方式,销声匿迹、不再适用。
由于信息化水平和战略战术上的差距,俄军面对北约训练出来的乌军,一度空有兵力、火力上的优势。看不见、找不到敌人。俄军基层官兵与乌军相比,显得反应迟缓,兵种间的行动不协同;反映在实战中,经常是一顿狂轰滥炸,仅仅在战场上留下一大片弹坑,却不能有效摧毁目标。
去年7月以后的一段时间,俄军陷入迷茫,不知如何破解乌军的信息优势。面对乌军大反攻,急得卡德罗夫一再提议要动用核武器。
若要提高自身的战场态势感知和通信能力,或者摧毁北约的天基侦察系统、星链通信系统等,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
调整战略战术,扬长避短,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是唯一的出路。
(1)大规模使用无人机或远程火力,猎杀高价值目标,重点持续打击乌方的兵工厂、武器库、通信枢纽、交通枢纽、火电厂和变电站等设施,破坏、削弱其军需生产和供应能力;保障己方军需物流,监控、打击俄军后勤补给线和军需物流,争夺战区物流控制权。
(2)不惜代价,狠狠打击外国雇佣兵和外援军用物资。例如,前不久,俄黑海舰队发射2枚“锆石”导弹,均命中从波兰进入乌克兰的列车,摧毁了车载几百个西方雇佣兵和军援物资,总价值超过40亿美元。
(3)针对乌军信息系统的弱点,采取对策措施。例如。
弱点天基态势感知系统对大规模或热辐射大的目标比较敏感,监视跟踪会受气候影响。因此,俄军放弃集中兵力和火力的打法,尽量缩小作战单元,分散火力部署,隐蔽抵近作战。采用“蚂蚁啃骨头的战术”,一点点向前推进。
弱点只要使用无线通信,电磁波泄露很难避免。俄军一方面发布禁带手机令,开展反监视干扰、压制,防止己方电磁波泄露,暴露行踪;另一方面强化战场监视和信号监测,探测、定位和清除敌方监视装备,重点诱杀和大量消灭乌军抵近侦察或指引火力精确打击的无人机和“信息兵”。
弱点远程精确打击是有条件的。从发现目标到精确测定目标的诸元,需要时间;对不规则运动、高度分散、小规模或带干扰掩护的目标,即使是海马斯火箭炮的命中率也不高;若用精确制导炸弹、巡航导弹打击,则效费比太低。因此,俄军逐渐摸索到一些规避风险的诀窍,此外瓦格纳雇佣军,采用短兵相接战术,抵近到乌军的安全距离以内,使乌军炮火无法发挥。
经过几个月的搏杀、摸索和积累,直到今年1月,瓦格纳集团军在苏勒达尔战役中,全歼了乌军第61机步旅,攻占苏勒达尔,俄军才终于稳住了阵脚。
最近在巴赫穆特战役中,俄军发挥火炮、弹药充足的优势,控制乌军补给线,依托河谷地势,发起钳形攻势,抵近乌军侧翼后方薄弱处,瓦解了乌军据守的坚固防线,击溃精锐的58摩托旅等,大量消耗126国土防御旅等有生力量,扩大战果,逐步扭转了战局,夺得战场主动权。
战场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交汇博弈的场所。在乌克兰战场,俄军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而乌军掌握制信息权,在正常情况下,制信息权的优势更大,但是,如果失去制物流权,缺乏弹药、油料等军需物资,那么信息流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
克里米亚大桥、巴赫穆特和近期乌军声称将要攻击的克里米亚,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都是争夺制物流权的要点。
夺取并掌握制物流权,枯竭对手物流,是俄军击败乌军制信息权,并最终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