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囚歌红色诗词赏析)
囚 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
得到永生。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作者简介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今惠州市惠阳区)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著名军事家。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任团长,被誉为“北伐名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全面抗战时期,出任我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
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在重庆狱中以《囚歌》明志。1946年3月,经中共中央营救出狱。同年4月8日,由重庆飞赴延安途中遇难。
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创作背景
皖南事变中,叶挺被国民党当局扣押。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对当局破坏国共合作进行了强烈谴责。叶挺先后被软禁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后又转入重庆监禁,长达五年。
他断然拒绝了敌人各种威逼利诱,以“六面碰壁居士”为名,在狱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囚歌》。
内容赏读
《囚歌》是叶挺在个人自由被非法剥夺时,对自由、尊严和生死这些人生命题的思考。
全诗以“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走的洞”这两种泾渭分明的不同路径开篇,表现出身陷囹圄的革命者选择囚禁还是自由的自我拷问。毫无疑问,自由是可贵的,但要活出人样。
不能只为活命,就放弃人的尊严,就忘却共产党人追寻真理的初心。显然,当门“紧锁着”时,作者就已经抱定把牢底坐穿的决心。
这是一位满怀救国之志、久经战火考验、一身浩然正气的共产党人的生死抉择。
所以,当有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时,他宁愿全然舍弃自己的自由与生命,也绝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忘却“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词。
叶挺深知,“为真理而斗争”的共产党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就如同“地下的烈火”,总有一天会将这“活棺材”一样的“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而视死如归的自己,甘愿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在血与火的对敌斗争中,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必将在烈火中永生!
作者这种崇高的政治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激昂的爱国热情,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真正价值。
艺术分析
《囚歌》是叶挺同志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乐章。全诗明白晓畅,毫无文字雕饰,更不落一典,但音韵嘹亮、情感炽烈、意境壮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开篇即以“人”与“狗”、“门”和“洞”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表达了自己面临囚禁或自由的选择时,“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的军人风骨。
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和作者伟大的牺牲精神,在此得以诗性的升华。形象的比喻也是此诗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作者用“活棺材”比喻囚禁革命人的监房甚至是国民党当局的统治。
又用“地下的火”来比喻日渐燎原的人民怒火。正如郭沫若《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中所说,“这里燃烧着无限的愤激,但也辐射着明彻的光辉,要这才是真正的诗。
他有峻烈的正义感,使他对于横逆永不屈服;而同时又有透辟的人生观,使他自己超越在一切的苦难之上……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