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哀江头 赏析
作者: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解精析】:
1、江头宫殿:《杜臆》有云:“曲江,昔日帝王与妃嫔游乐之胜地,故建有辉煌宫殿。”然岁月流转,宫阙倾颓,直至唐文宗时代,阅杜甫此诗,方“恍悟天宝年间,曲江四周遍布行宫台殿,百官衙署林立,遂生复现升平盛世之念,于是兴建楼台殿阁,以彰其志。”(《旧唐书·文宗纪》)此段历史,跃然纸上,令人感慨系之。
2、霓旌,乃皇家仪仗中之瑰宝,五色羽毛绚烂交织,远观犹如彩虹横跨天际。南苑,亦称芙蓉苑,因地处曲江东南而得名,风光旖旎,令人向往。
3、昭阳殿,汉成帝时之宫殿,赵飞燕姐妹曾居于此,后世诗人多以赵飞燕之典故喻杨贵妃之受宠。此殿名,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风华。
4、第一人,意指最为君王所宠幸之人,言简意赅,直指核心。
5、啮,乃咬、衔之意,生动形象;勒,则为马衔之嚼口,细节之处见真章。
6、清渭两句,意蕴深远。马嵬坡南濒渭水,乃杨贵妃香消玉殒之地;剑阁高耸于蜀道之上,玄宗避乱入蜀必经之所。二者一南一北,象征生死相隔,音讯全无,引人无限遐想。剑阁之注,详见于卷三《长恨歌》中,此处不再赘述。去住二字,去者指玄宗之流离失所,住者则喻贵妃之永眠黄土,生死之别,尽在不言中。
【评析鉴赏】: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天下震动。肃宗于灵武仓促即位,改元至德,局势危急。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获,身陷囹圄。次年,他怀着满腔悲愤写下此诗,旨在哀悼杨贵妃之不幸离世。然因时局所限,诗人不敢直言其事,故借昔日帝王游幸曲江之景为题,寓情于景,曲尽其妙。
全诗开篇即以“吞声哭”三字奠定哀婉基调,春日潜行曲江之畔,昔日繁华已逝,唯余萧条零落之景。诗人睹物思人,回忆起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况,不禁悲从中来。继而笔锋一转,叙述贵妃香消玉殒、玄宗仓皇入蜀的悲惨情景,生离死别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哀”为核心,贯穿始终。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亦是哀;贵妃之死是哀,玄宗之痛更是哀。诗人以哀情统摄全篇,沉郁顿挫之间尽显意境深远之美。此哀情非但单纯之哀伤也,其中更蕴含着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对李唐盛世消逝的无限惋惜以及对国势衰微的沉痛悲歌。
在结构上,此诗波折跌宕、纡曲有致。诗人以哀情起笔,随后笔锋一转写李、杨昔日之佚乐生活;再转而写人死国亡之惨状,将哀恸之情推向高潮。这种由眼前之景到回忆往昔、再由回忆回到现实的叙述方式使得全诗情感起伏跌宕、愁肠百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与诗人一同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感受着那份深沉而复杂的哀情。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