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科普 >

《古希腊思想通识课》:从一份两千年前的记录看巨变与命运

发布时间:2023-04-14 17:02:06来源:
公元前431年,在希腊世界内部的两大阵营——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爆发了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古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希腊的国家经历了重大转变。战争给繁荣的古希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而亲历了这场“古希腊世界大战”的修昔底德,写就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记录这场战争的始末,这部作品也成为了西方历史学的经典之作。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张新刚的新书《古希腊思想通识课:修昔底德篇》,即对这部西方古典史学经典之作进行解读。书中共分12讲,详细拆解了复杂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选取书中最为重要的事件,按时间历程,梳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前因后果和内在逻辑。

值此书出版,作者张新刚与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作者张向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隽旸进行了分享。

活动现场

张新刚《古希腊思想通识课:修昔底德篇》希望通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细读”来回答如下问题:雅典人如何面对瘟疫、内乱、战争?民主制能否经受住考验?公民的品性和城邦政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公民社会中,人与城邦/国家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恐惧如何影响人的决策?新兴势力如何崛起?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老牌霸主与新兴强国是否注定一战?“修昔底德陷阱”的深层逻辑是怎样的?等等……

每当人类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就会回望历史的上游,尝试从古典时代寻求智慧与启示,而古希腊正是人们频频回望的对象。20世纪以来,修昔底德是最为热门的古代史家之一,一战时的人们就有各种鲜活的想象,将雅典、斯巴达、波斯与现代世界中的大国进行比附;1947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要认真思考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及雅典最后的失败,以更好应对当时的国际事务;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曾提出“修昔底德陷阱”概念,认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会挑战既有大国的地位,而守成的大国会主动进行遏制乃至不惜发动战争。

在前作《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中,张新刚关心的是希罗多德所揭示出来的人类习俗的问题——不同的共同体有不同的习俗,世界上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更好的、不变的习俗?而或者,我们只是按照及时行乐的方式来生活就好。

在《古希腊思想通识课:修昔底德篇》中,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的一场战争摧毁了原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在非常残酷的环境中,人性中最为强烈的善与恶的面向都被激发出来。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修昔底德搭建了一个层次无比丰富的舞台。在战争这场大戏中,各类城邦与各色人等轮番登场,在各种极端环境中做出自己的抉择,接受战争这一暴戾的老师的考验,人性和不同政体也展示出不同的品质。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因为其一直在思考人类永恒的问题。这几年,国际上也发生了一些战争,我们该怎样去思考这些战争,修昔底德或许可以给出指引。”张新刚谈道。

刘苏里谈道,在阅读中感受到修昔底德描写将军、政治家的命运都是大篇幅的,而关乎普通人命运的描写却比较模糊,而我们阅读时,应该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还是战争主角的命运?

张新刚回答,在历史叙述中,我们能看到主角的命运,但也能看到所有被战争扯进去的人的命运,比如雅典公民大会通过投票决定被镇压的盟邦中的人是否该被屠杀,比如一位出征西西里的老将军为了免于退败回雅典时被执行死刑而选择将全部士兵葬送在西西里,“由此,不只普通人是受害者,将军、政治家的命运也被时代裹挟着,每个人都没办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李隽旸认为,修昔底德的书可以作为训练理性的素材,书中有大段大段的演说词,比如雅典公民大会要决定叛变的城邦的命运,关于要不要屠杀所有男性成年公民,修昔底德书里会用大量篇幅很详细地呈现针锋相对的意见,这也是修昔底德的书会被认为是政治思想以及对外政策分析的经验池的一个来源。

如果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那修昔底德是一个个例,他是一个战败国被流放的将军,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而他的书写机缘巧合地成为今天我们关于那一段历史近乎唯一的记忆。“由此,我们要严肃对待我们的理性对于巨变时代的理解和刻画。”李隽旸说。

内页

如果战争是一个暴戾的老师,它不仅考验个体,也考验整个城邦的品性。

关于什么是城邦的品性?张新刚引用政治家伯里克利的判断称,雅典之所以变得伟大,有两点决定性因素——公民品性和民主制度。雅典人特别爱折腾,以大无畏的精神闯入每一片海域;而雅典民主制度主要就是他们的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往往是当天做了一个决议,第二天民众就反悔了,民众经常会被煽动或者蛊惑。但这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是非常善变,另一方面,每一项重大的决议都经由两方辩论,这是雅典在训练公民的一种理性能力,并且每天都在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某种程度上可以加强公民们对城邦的热爱和认同。

“所以我觉得雅典的公民品性既有海洋性的塑造,也有民主制度日常的塑造,在最后表现出非常的韧性。《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八卷,雅典西西里远征失败之后,按理说应该是非常黯淡的一卷,但修昔底德基本写的是雅典非常好地应对盟邦的叛乱,内部的斗争也都解决了,还搞出了一个不错的混合政体。雅典在西西里远征惨败后表现出来的自我调适能力和韧性惊人,也是和它的民主制度、公民品性有关系的。”张新刚谈道。

张向荣也谈道:“有一句电影台词,我印象非常深,‘有时候毁灭我们的并不是失望,而是希望’。我觉得一个城邦也好、帝国也好,它的更替,它的命运,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可能就是古希腊悲剧的那种内涵,就是每一个人都在做正确的事情,或者都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最后结果却是一场悲剧。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个人的理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十余年来,张新刚研究古希腊史、古罗马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理论,在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开设讲授西方经典作品的通识课程,带领学生阅读西方古代史原典。

张新刚说,让修昔底德赢得这些推崇的,一方面是他著述的方法论和“求真”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是他要探究的,关于“人的境况”的根本性问题。

在《古希腊思想通识课:修昔底德篇》中,不同的“代际”如何影响城邦的决策?雅典的“50后”“70后”“90后”有什么不同的性格,又如何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书中借此探讨了公民品性、城邦政体、权力与正义等关乎古希腊人思想精神的重要议题,揭示了修昔底德对“人的境况”深入而复杂的思考。而这些问题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西方思想的源头,古希腊人的所思,也仍然影响着当下。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