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共撤销2436个本科专业点!这些大学专业危险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全文共3836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十年前高考报考的热门专业,如今可能成为调剂的去处,甚至可能会被直接撤销了。
2017年至2021年,撤销本科专业点数量从241个增长至804个,翻了3倍有余。
但这还不够,就在几天前,教育部等五部门还提出: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换句话说,不到三年时间,高校五分之一的学科专业都要进行调整优化,力度之大可想而知。
不过,学科专业调整的初衷,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趋势优化,避免学科专业结构滞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因此在调整专业的同时,也要同步优化老师,同时避免政策刚性增减造成专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这当然也算填报志愿的一个参考角度了。
2017年至2021年,撤销本科专业点数量呈上涨趋势,5年共撤销了2436个本科专业点。
2017年至2021年撤销本科专业数量变化
具体哪些专业“消失”得最多?我们统计了教育部公布的最近两年的数据。
2020年,撤销本科专业点共518个,总共涉及189个专业。
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撤销量位居全年第一,共有21所学校撤销该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撤销量居于第二,共16所院校撤销该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居第三,共15所学校撤销该专业。
2020年撤销专业排名前60
2021年,撤销本科专业点共804个,总共涉及216个专业。
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全年撤销量第一,共33所院校撤销该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二,该专业被31所院校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与信息与计算科学并列第三,分别被19所院校撤销。
2021年撤销专业排名前60
2020年和2021年结合来看,共有269个专业面临撤销,涉及11个门类——工学涉及撤销的专业数量最多,有96个;接着是理学,有35个专业被撤销;管理学随后,涉及32个;艺术学也有31个专业被撤销。此外,文学(24个)、法学(14个)、农学(12个)、经济学(12个)、教育学(9个)、医学(3个)、哲学(1个)也有部分专业被撤销。
具体而言,2020年和2021年两年撤销得最多的专业就是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52所院校进行了撤销;工学门类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被49所院校撤销;艺术学门类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理学门类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分别被29所院校撤销。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表格)
2020年和2021年总体撤销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医学相关专业近几年较为热门,但医学门类下的部分专业,或由于修业年限较长,也出现在了撤销本科专业名单上。
比如,2020年,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撤销了修业年限七年的临床医学专业,山东大学还撤销了同样修业年限七年的口腔医学专业。
新增本科专业的名单也有变动。
以近两年为例,教育部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共新增37个本科专业。从这些专业所属门类看,工学增加最多,增加了14个,农学增加了5个专业,管理学增加了4个专业,法学、理学、医学和艺术学分别增加了3个专业,历史学和教育学各自增加1个专业。
2020年新增专业
2021年,共新增31个本科专业,工学增加14个专业,艺术学增加5个专业,农学增加3个专业,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分别增加2个专业,教育学、理学和历史学各增加1个专业。
2021年新增专业
从两年总的情况看,工学门类新增专业可以用遥遥领先来形容——工学新增28个专业,结合撤销专业的情况看,工学门类里相关专业迭代得很快。此外,农学和艺术学各自新增8个专业,管理学新增6个专业,法学新增5个专业,理学新增4个专业,医学新增3个专业,教育学、历史学和经济学分别新增2个专业。
新增专业情况
具体看新增的专业,至少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一是新增专业与当下需求显著相关,比如2020年新增的兽医公共卫生专业、饲料工程专业,背后或和宠物行业的人才缺口有关。
二是新增专业有往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延展的趋势,2020年专业名称中含“智能”“智慧”关键词的有8个,占全年新增专业总量的21.6%,2021年专业名称中含“智能”“智慧”关键词的有8个,占全年新增专业总量的25.8%。
实际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机器人工程等专业近几年是新增专业中的大热门。2020年,仅人工智能一个专业,就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在内的130所高校增设。
究其原因,高校专业的调整,与社会需求关系紧密。
青岛工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主任王建伟认为,生源不理想以及相关专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是专业调整的重要因素,“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在人才市场上被吸收,而有的专业却供不应求,这会倒逼高校、学生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图源摄图网
以前文提到的2020年和2021年两年撤销得最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说,从招聘网站的数据来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位需求,2019年比2018年下降了31%,2020年比2019年又下降了37%。
但看了新增和撤销的专业,有人可能还有疑惑:明明某些门类的专业每年撤销不少,甚至登上了就业红牌榜,为何专业数量还在上升?
业内认为,类似调整,包含两种可能:
一是和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特色相关。例如,在近两年大数据火热的背景下,有学校却在2018年撤销了开设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显然,这类“设置快、停招快”的专业,不是因为不被社会需要,而是学校缺少统筹规划,新增专业与高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特色及长远战略不相匹配。
另一种可能是学校为了利益设置新专业。比如,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绘画、美术学等部分艺术类专业近年连续登上就业红牌榜,但艺术学门类在新增专业中一直排名靠前,美术相关专业还在新增。有研究人员表示,“表面上是从更多考生利益出发,实际上是高学费驱使下的‘学校利益本位’的直接体现”。
“专业调整其实也可以大致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提到,我国高等教育不断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这一趋势不断倒逼高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当下,在Chat 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机器取代人的趋势不可阻挡。因此,专业设置需与时俱进,加快撤销和停招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抢饭碗”的学科专业,避免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3月29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高校五分之一的学科专业调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改革要避免政策刚性增减。
学科专业调整的初衷,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趋势而进行优化,避免学科专业结构滞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而此轮调整,是在过去十年改革的基础上推进的。虽然调整范围涉及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科专业,却仍是此前改革的延续和深化。问题在于,究竟哪些学科专业需要调整优化,必须进行充分谨慎和合乎程序的论证,避免学科专业改革朝令夕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同时,在加强全国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总体布局的同时,要赋予高校一定的改革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学校自身特征和发展战略,来凸显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的特色。
高校还应避免贪大求全,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摊大饼”。比如,在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专业设置方面,不必片面追求某个学科专业必须实现各层次“全覆盖”。一般来说,基础学科可以在各个层次予以设置,而一些应用学科则适合只在某些层次安排。
第二,调整专业的同时也要优化老师,避免“新瓶装旧酒”。
有一点明确,专业调整,绝不仅是改个名字那么简单。
首先,要精心设计新增专业的培养方案,重点考虑学生未来升学就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需求,特别是推动培养宽基础和深专业的T型或复合型人才。
其次,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的同时,建议进一步打通转专业和转学校的通道,使不同学校和学科专业能学分互认,以赋予学生更多“用脚投票”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高校应该以学科专业改革为突破口,带动高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全方位改革。说具体点,就是高校在撤销一些专业点的同时,也要“刀刃向内”推动师资结构调整和课程内容改革。
比如,一些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地上同一门课,教材和教学大纲一成不变,并拒绝更新教学内容、开设新课程。再如,还有不少计算机专业仍然在教授不再流行的C语言等课程,而目前程序员流行使用的Python等语言,则需要学生毕业后自学。
第三,为新增专业正名,以免带来就业困扰。
此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是多部门联合发文,凸显出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也意味着要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才能落实。
但对不少新增学科专业,特别是一些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由于身份归属尴尬,导致学生在升学就业时常遭遇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比如,电子政务专业是行政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细分专业方向,但在升学求职时却被不少学校和用人单位视为不相关专业。
再比如,各类新学科新专业越来越多,但公务员考试和用人单位招聘在专业限制方面却过于刚性,常“以名取人”片面根据学科专业名称来设置求职门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