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命运的例子(依靠读书改变命运的2个故事分享)
读书改变命运的2个故事:
01
前段时间和一位长者聊天,听说了两个励志故事。
其中一位是专科出身,在某个小乡镇工作,后来不甘于现状,开始在职读本科,后来考研究生,最后考博进了985高校,现在已经在一家知名高校担任院长。
另一位也是农村出身,刚开始在乡村任教,后来考研去了城市,然后去复旦大学读博,辗转去了几个高校任教,最后去了上海交大,现在已经成为那边的教授。
这两位教授的特点都是出身贫寒,毫无人脉,但是没有像身边的人一样抱怨或者认命,不得不在乡村小镇平凡地过一生,而是接受当下的起点,然后一点点往上走。
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希望通过读书走出自己所在的小圈子,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败了或者放弃了。
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就是因为概率很低。也许你自己走上这条路,不一定能够走到他们那样的终点,或者是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没关系,在任何一条持续努力的道路上,播下种子,有可能会出现很多变量,其实无法走到原来的终点,也会在其他岔路给你新的方向。
02
读书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只要发现自己在这条路上能够走下去,就坚持走下去。
之前听过一个北大博士的分享,他的建议是,如果能一次性把学历刷到顶就刷到顶,间断了以后,很容易出现心气不足。
当然,每一个人的建议都是基于自己的起点和经历,以及当时环境的支持,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照搬照套,但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成长路径,会给自己带来视野和思路的启发——原来还可以这样逆天改命?
前段时间读知名自媒体人九边的《向上成长》一书,他在其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某个大V买了一套《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之后用一年的时间看了两遍,当他看完这套书以后,就感觉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下笔如有神。
据说很多人都喜欢读资治通鉴,但很多人只不过把它当成历史故事去看,而没有融会贯通,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只把读书当成了娱乐。
03
《人生护城河》作者,辉哥奇谭公众号主理人张辉老师在他的知识星球里写道:“读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随意阅读;第二个层次:读书和生活实践结合;第三个层次:一直在构建自己的系统,借助读书补齐系统。”
我非常认同,其实这三个层次也可以表述为休闲模式、解惑模式、修身模式。
休闲模式就像是随意打开手机的一个个APP一样,用完就走,只为打发时间,随意翻看。
有时候去图书馆、去书店,除了有目的性地选书,很多时候也是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例如看看一些杂志、小说或者休闲类的书籍,这类书看上去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也许会增加一些谈资、阅历,会受到一些启发,但依然是像散步一样,漫无目的,随机乱逛。
解惑模式是为了解决某一类问题,从书中寻找答案。
例如,有朋友买一二十本育儿书,快速吸取育儿知识,并且互相验证,取长补短,帮助自己从一个新手父母转变为有经验的育儿能手。这就是把读书转变为生活中的生产力,解决实际问题。
也有朋友在思考某个课题时,把市面上主流的几十本书籍都买来,为自己做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我们在工作中如果进入一个新岗位、新模块,除了向别人请教以外,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吸取该领域前辈的经验。
修身模式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不断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何帆老师一年大概读三四百本书,自称是职业读书选手。他在《猜测和偏见:何帆读书笔记》一书中提到,读书的秘诀在于,要学会“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
什么是“我注六经”?你读书就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你读完了一本书也只是给别人的思想做了注释,没有完善自己,把看到的知识和方法用于补充自己的认知,构建自己的人生原则。我们很多人读书都卡在这个地方。
“六经注我”就是让书中的智慧为我所用,帮助我们提升对外部世界以及自己内心的认识。
畅销书作家周岭老师在35岁之前,和大多数人一样,迷迷糊糊到了这个年纪,突发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了,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人焦虑、急躁.
但是他和其他人不一样,选择了潜心阅读,大量涉猎脑科学、潜意识、情绪、自控、冥想、专注等领域内容,向内认知自己,向外探索世界,写出了《认知觉醒》这本畅销书,刷新了自己的认知系统,明确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开启了自我改变的新路径。
在以后读书时,我们可以适当调整阅读的心态和模式,让读书更好地提升自己,为个人成长助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