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高考化”,要靠促就业破解
梅兵说,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从统计数字来看,2022年考研人数457万,创下历史最高增长纪录,2022年毕业本专科生为967万人,也就是说,近一半人报名考研,考研“高考化”的提法并不夸张。
这么多人考研,大家都立志学术研究吗?显然并非如此,更大的原因是就业压力。工作难找,很多应届毕业生只能通过考研延长求学时间作为缓冲。这种延时,客观上会产生叠加效应。毕竟,读研后还是要求职,研究生增多,就会抬高求职门槛,减少本科生的竞争优势,反过来倒逼迫更多人考研。
这种压力究竟有多大?昨天有一条新闻,很能说明问题:3月7日,山东青岛空乘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参加面试,排队7小时,面试3分钟。对此,网友们纷纷感慨:“太卷了!”“选30个人,去了2000人,1970个陪考的!”
据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在“委员通道”上披露,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同比增长82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让人困惑的是,不久前媒体还在报道全国各大城市抢人的新闻,为何转眼间就供给过剩?这说明现在不少高校、不少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现实存在脱节,并没有真正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
这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几乎每年都成为热点。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教育的普及,毕业生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要从深层次上解决问题,必须改变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这次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委员就此提出建议。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丁华锋建议用“校企联盟”促就业,高校可探索“双元制”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校企双方一方负责理论教学,一方负责实操培训,双方均是教学主体。
全国人大代表钟代笛建议支持青年大学生依托自身所学专长和短视频平台特性,利用好短视频直播平台资源,探索更加灵活、多元化的就业模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此外,梅兵委员也建议,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全学段的职业生涯教育,从进大学开始,就要考虑就业问题,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等到毕业的时候才不至于被动。
这些并非功利性的做法,而是对人才培养有更加清晰的区分与规划。有目的性地培养实用型的人才,反过来也会让考研变得更加纯粹,选拔出那些真正有志于攀登学术高峰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