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科普 >

让头衔的作用重返教师职业发展正轨之道

发布时间:2019-10-08 11:53:51来源:人民网

  【论教】

  头衔是社会组织给予组织成员的一种身份、荣誉或等级符号或文化象征,在此是指由各级政府或专业组织给予教师个体契合其自身综合素养或某一方面突出表现的一种荣誉性、专业性或奖励性的身份认定或符号标签。破除教师评价激励中的“唯帽子”问题不是不要头衔,也不仅仅是要管好头衔的问题,而是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站位出发,解决好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教师身份定位以及入职门槛等关键性问题。如果很多头衔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教师评价中的头衔乱象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头衔原本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把“利剑”。根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一个自然人拥有三种形态的文化资本:一是身体形态文化资本,即以文化、教育、修养的形式获得,如知识、技能、素养、感性等文化产物;二是客观形态文化资本,即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存在,如书籍,电子产品,音像制品和收藏等;三是制度形态文化资本,即通过合法的文化制度所确认而形成的文化资本,如学历文凭、职称以及各种证书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头衔是教师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制度形态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更广泛的领域来看,教师是社会人力资本市场的重要队伍,教师要在人力资本市场中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流动,需要一定的文化资本来助推和保障。而教师工作是一项充满复杂性与挑战性,同时具有一定重复性的专业工作,任何人随着职业体验的增加,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职业疲劳甚至职业倦怠。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师接受了来自教育内外的多重控制,一是市场控制,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需求被施加给学校,只有满足消费者需要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学校才能成功并顺利生存下去。因此,基于成本-产出指标评价教师的工作,学校之间关系的核心要素是竞争,自然会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一定控制。二是技术控制,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实施中,例如,教师仅仅是在名义上被公允有权验证教学材料和教科书的专业自主权,但实际上教师更多是既定课程和教学材料的忠实执行者。三是理念控制,政府和社会会形成关于优秀教师的具体特征和形象要求,这些观点和信念在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中不断被强化。在内在自主口号与外在控制实际夹缝中,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中亟须不断给予新的刺激和新的激励。因此,一定的头衔的设立为教师职业发展明确目标,同时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头衔为教师职业发展生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现实中的一些情况来看,头衔成为一些教师追名逐利的极端功利化工具。一方面,由于众多头衔的存在,使得一些教师在戴上头衔之前,眼中盯着头衔、心里想着头衔,做任何事情都着眼于获取一定的头衔,为获得头衔而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使得本该作为自己最天然的本职工作的教书育人、引领学生发展几乎被无视,成为他们追求头衔的跳板和途径。另一方面,戴上头衔之后,很多教师将头衔视为自身追逐名利的有力工具,千方百计追卖点、逐名利、搞市场的名师不乏其人。他们一旦戴上头衔,就心猿意马,远离教学一线,热衷于著书立说,作报告,搞讲座,宣传经验。头衔满天飞误导了其工作的方向及其态度,带偏教师职业发展应有的自然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头衔成了商品,能流通变现,能复制仿冒,可批量生产。由此,头衔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本该有的专业引领价值。我们看到,以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名,很多地方成立了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但有些名师工作室的实际运行似乎更多着眼于满足“名师”的“成名”需要,而对需要带领和引领的其他教师的专业引领远远不够的,组织的活动无主题、无体系,有名无实的噱头。头衔的泛滥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真正名师的逆淘汰,由于真正的名师没有所谓的头衔,他们更多潜心教学,静心育人,没有资本也没有机会搞宣讲和宣传,导致他们遭受冷遇、挤压和排挤而无法真正发挥他们对于其他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因为真正的名师不是靠炒作包装,而是靠他自身,靠他精神的充盈和思想的强大,以及天下为公的行为自觉。

  走出“唯帽子”的困境还需回归教师发展的本原。破解“唯帽子”的现实难题不是不要头衔,而是要重新审视头衔出现的初衷以及头衔的现实扭曲,打破头衔主导式的教师评价激励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突破头衔带来的功利主义和简单粗暴的科层管理,真正实现头衔的符号意义和实质价值之间的良性互动。

  因此,总体思路应该是既要头衔,又不能完全依赖头衔。头衔出现的初衷是为了肯定教师已经取得的成绩,鼓励教师继续做出更大的成绩以及引领示范更多教师走上优秀卓越发展之路。说到底就是增强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注入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由于头衔带来的功利化、简单化、工具化和形式化的畸形问题,需从更高的站位和更准的定位上考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特别是吸引优秀教师终身从教的问题。首先,明确教师的职业地位,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凸显教师职业的公共性和专业性。其次,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一方面教育经济投入结构要更加科学,改变过去见物不见人的投入模式,使更多经费用于支持和激励教师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从行业比较以及人均GDP比较的视角提高教师经济报酬。最后,在明确教师职业定位基础上,适度提升教师职业门槛,并从根源上提升师范生质量。

  与此同时,要让头衔名副其实,发挥出真正作用,而不是由头衔引发其他偏离头衔本来意义的扭曲现象,就要让头衔的作用重返正轨之道。首先,合理设置头衔,大幅减少和控制各类身份性头衔,杜绝头衔流通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增加更多荣誉性和奖励性头衔。其次,加强头衔监管,实行头衔任期制和定期考核制,使头衔从固化的“铁帽子”变成含金量高的“金帽子”。最后,使头衔与各种经济、资源等物质化利益脱钩。这并不是说教师评价不需要外化的物质或经济利益驱动,而是要使这种物质驱动建立在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实绩基础上的制度化,如大幅提升班主任津贴、教龄津贴等津补贴制度。

   (作者:李新翠,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院级统筹”项目“破五唯”教育评价改革研究〔GYG12019001〕阶段性成果)

(责编: )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