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旅游 >

孔子栖居弦歌声中 涵养君子人格

发布时间:2022-10-31 14:24:40来源:
刘隆有

  检索记述孔子行迹的文字,笔者惊奇地发现:无论是儒家经典、诸子论著、官定正史,还是稗官野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小说家言,都会时不时闪出一个令人眼亮心羡的词儿──“弦歌”。“弦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弹琴唱歌。我们民族的不朽先圣,历代书生的永恒导师,似乎时时处处都在弹琴唱歌,弦歌读书,弦歌施教,弦歌为政,弦歌述六艺,弦歌度人生……

  弦歌

  士人生命的诗意栖居

 

 

  周代特重礼乐,从君王到大夫、士,都必须严格生活在各自相应的礼乐制度中。“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周礼规定:“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必备琴瑟,善奏琴瑟,是士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标志,一种近乎必须的生存方式。

  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低级武士之家,他生活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期,天下早已“礼崩乐坏”,周王朝所定礼乐制度,已没多少人真正践行了,孔子却对之一往情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少年时期开始,就刻苦自学周代礼乐,青年时期已在鲁国小有声名。34岁那年,鲁昭公特“予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侍御”,派孔子专程到周王朝京师,“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苌弘博学,尤精音律,对孔子非常赏识,认为孔子能为传统礼乐“正其统纪”。孔子谦逊地说:“吾岂敢哉?亦好礼乐者也。”

  孔子生性好礼乐,并以复兴传统礼乐为己任,“一生的关切不离礼乐文化”。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士,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用诗激发美好的志趣和瑰丽的向往,用礼培育优雅的言谈和高贵的风仪,在音乐艺术的氤氲浸润中涵养君子人格和圣者气象。他自己正是经由这一途径,从一介孤寒之士,升华为万代师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引领民族豪放高蹈的脚步,执著地直向诗和远方。

  孔子完美的人性涵育,是在“弦歌”中进行的,无论“兴”,还是“立”与“成”,都应和着琴声和歌声。孔子把自己的人生,真诚地全程投入琴与歌中。

  琴技、歌技

  俱臻至境

  鲁是礼乐传统最为浓郁的古老邦国,特别是其宫廷礼乐,制度、设备和周王宫廷一样,规格远高于其他侯国,乐师也多是高手。《论语》述及的与孔子大体同时的太师挚、亚饭干、三饭缭、四饭缺、鼓方叔、播鼗武、少师阳、击磬襄、师冕,皆一时乐界专门家,孔子熟悉这些人的情况,对之礼敬有加。他对太师挚的演奏崇拜备至,说自始至终,都是“洋洋乎,盈耳哉”,丰沛而美妙的音符,把人的耳朵都灌满了。那时的乐师多为盲人,孔子见之,总是热情体贴地予以照顾。一次,师冕来访,孔子迎上前去领路,及阶,告之曰:“阶也。”及席,告之曰:“席也。”进屋坐定,又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过后,学生子张好奇地问孔子:接见乐师,必须这样吗?孔子答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随着“礼崩乐坏”的日益加剧,这些乐师后来从鲁国宫廷流落到了各地,也把高雅的宫廷音乐带向地方,提升了民间音乐艺术的品质。孔子则先此一步受到这些大师们的熏陶,并以超人的禀赋,别具只眼,对音乐理论和演奏艺术有了独到而博大、深邃而空灵的美学感悟。“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强调音乐演奏,应做到谐调翕如,舒放纯如,明亮皎如,势若贯珠,流畅绎如,完美而自然。据朱熹《论语集注》记载,这是孔子针对当时鲁国宫廷“音乐废缺”的状况,向乐官提出的改进谏言。

  舜帝时的《韶》、周初的《武》,历来被尊为乐舞的典范,孔子也有自己独到的见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认为《韶》不仅艺术形式很美,昭示的情怀更博大,是“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其为音,如寒暑风雨之动物,如物之动人,雷动兽禽,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财色动小人,是以圣人务其本”。可谓尽善尽美。《武》的形式很美,展现的意境却窄了点,尚有可以完善处。所以孔子更崇拜《韶》。35岁那年,孔子在齐国,与齐太师探讨音乐,闻《韶》音,学之,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与吴国公子季札观礼时对远古乐舞的感悟如出一辙。

  乐师襄因磬敲得好,被任命为击磬官,人称击磬襄,但襄更擅长鼓琴。孔子跟襄学会击磬后,又跟襄学弹琴。孔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前一个阶段未臻炉火纯青,绝不开始下一段的学习,步步为营,扎实推进,直到精通全部技巧,悟到琴道三昧。

  襄教孔子学奏一支古曲,却不告知曲名,让孔子自己在弹奏过程中,具体感悟和领会各种技巧的把握、意象的生成、意境的营造。第一阶段,孔子进展很快,襄也觉得差不多了,应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了,对孔子说:“可以进矣。”孔子不肯,说:“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认为自己还没有掌握弹奏的方法。过了一段时间,襄说:“可以进矣。”孔子拒绝说:“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认为自己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又过了一段时间,襄又说:“可以进矣。”孔子又一次拒绝,说:“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也。”认为自己还没有了解作者的思想。练,继续练。练着,练着,孔子突然茅塞顿开,兴奋地朗声报告:“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默然思,戚然而怅,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孔子曾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琴艺的精进中,居然“见”到了圣王,不仅孔子惊喜,襄闻之,更是赞赏不已,羡慕不已,连声说:是呀!是呀!我让你弹的就是古琴名曲《文王操》啊!《淮南子·主术训》说:“孔子学鼓琴于师襄,而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延陵季子听鲁乐,而知殷、夏之风,论近以识远也。”

  孔子与季札,双峰并峙,代表了春秋时期音乐艺术鉴赏和琴道崇尚的最高境界。

  孔子也爱好歌唱,虚心好学,追求完美。“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与人一起唱歌,发现谁比自己唱得好,一定要先请人家再唱一遍,弄明白人家为什么唱得这样好,然后自己再跟着和一遍,看是否领悟了人家的精妙。诚意恳至,谦逊审密,汲众长为己长,孜孜矻矻,不断提高歌唱水平。

  孔子琴技、歌技,俱臻至境,抒情述志,喜怒哀怨,心有所感,弦歌随起,无不如意。

  精品、神品

  照映千古

  孔子与弦歌,相互为知音,孔子在弦歌声中诗意栖居,弦歌在孔子的弹唱中登峰造极,一系列精品、神品,照映千古。

  孔子以大司寇暂摄相事,萎靡多年的鲁国渐呈起色。邻国齐人惧怕鲁国强大,就想腐蚀鲁国君臣,遂向鲁君和权臣赠送美女和乐队。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鲁定公受其诱惑,也懒于政务,失于礼仪。通常,国君在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后,要把祭祀用过的肉及时分送给大夫。而这次,鲁定公祭天后,却一反惯例,“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深感在这种氛围中已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毅然做出了弃官离鲁的行动,试图以此警示鲁国最高统治者。孔子从国都出走,一直向南,在鲁国和卫国邻界处一个叫“屯”的地方住下来,满怀希冀,等候鲁君和权臣的醒悟,等来的却是季桓子派来代他为孔子送行的乐师己。孔子的幻想破灭了,回望鲁国京城曲阜,正被眼前的龟山遮蔽,恰如季氏专政,上僭天子,下叛大夫,贤圣斥逐,谗邪满朝,自己欲谏不得。此时,满腔的感愤如何表达呢?孔子很自然地想到了弦歌的特殊功能,他问乐师己:“吾歌可乎?”未等乐师回答,孔子已“援琴而歌云: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将自己“伤政道之凌迟,闵百姓不能其所,欲诛季氏而力不能”的感慨,尽情抒发。一曲弦歌罢,心绪随之清,鲁既不可为,再寻可为处。别过乐师己,孔子带着弟子们向卫国赶去。这曲弦歌,就是蔡邕《琴操》收录的《龟山操》。

  孔子到卫国,只是受到卫灵公的礼节性优待,依然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晋国执政赵简子闻之,派人执玉帛以聘孔子,孔子欣然前往。谁知刚赶到黄河边上,就听到赵简子新近杀了窦鸣犊和舜华,孔子大为震惊,怅然止步,望河而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忙问其故,孔子说:窦鸣犊和舜华是晋国的贤大夫,赵简子靠这两人而得政,得政即杀之。我听说:“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者也。”连鸟兽都不愿亲近不义之徒,何况君子呢!于是“援琴而鼓之,云:翱翔于卫,复我旧居;从吾所好,其乐只且”。当即领着弟子们回到卫国,等待新的机遇。这曲弦歌,就是蔡邕《琴操》收录的《将归操》。

  楚昭王派使臣捧着金币来聘请孔子,宰予、冉有为之振奋,喜道:先生的政治理想,这次可以实现了。但又不知孔子会不会答应,便一起去见孔子,问:“不知姜太公与许由,谁更贤德?”姜太公修身励志,欲大有为,却多年不遇,直到八十岁了,才碰到明君周文王,助其兴周;隐士许由,尧想把天下让给他,他却遁身远逃,逍遥终生。孔子知道两个弟子是想探明自己对楚王聘请的态度,答道:许由是独善其身者,太公是兼济天下者,然而当今世上没有周文王一样的明君,如太公这样的贤德,谁能识得用得?“乃歌曰:大道隐兮礼为基,贤人窜兮将待时,天下如一兮欲何之?”既然“天下如一”,明君难遇,大道难行,我何不一以贯之,知不可为而为之!当下就命宰予出使楚国,敲定应聘事宜。楚昭王也很爽快,决定“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高规格迎接孔子来楚。宰予说:先生不需要这些。楚王问其故,宰予答道:“自臣侍从夫子以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仕而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无吝心。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道行则乐其治,不行则乐其身。”这就是我们的先生之所以能卓立于世的原因,诸如“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之视,遇之弗之听也。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楚王不解地问道:那夫子到底想要什么啊?宰予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贶乎?”楚昭王佩服地叹道:“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孔丛子》所记孔子支弦歌,就是《古诗源》收录的《楚聘歌》。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孔子为“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在外风雨奔波14年后,垂垂老矣,方自卫返鲁。途中经过一条深谷,凉风细雨中,忽有幽香飘来,淡而洁雅,清心旺神,不禁叹奇。循香望去,只见一谷芗兰,独自繁茂。不禁感叹道:兰花本应为王者之香,如今却在荒山深谷与杂草为伍,如同贤人生不逢时,不得立庙堂之上,为天下和国家大展宏图,竟无可奈何地混迹粗鄙庸俗之辈中!孔子于是停下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低沉的琴声伴着抑郁的歌声,孔子把久藏心中的苦闷,向幽谷芗兰这与自己同襟抱同命运的偶遇新知,和盘托出。这曲弦歌,就是蔡邕《琴操》收录的《猗兰操》。

  孔子本是被鲁哀公和权臣季康子以隆重礼仪接回鲁国的,却只是尊为国老,以备顾问,点缀朝堂,以应民望而已。此时的孔子,已是古稀老人,不能再像当年一样愤然远行了,遂作歌唱道:“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蹇。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将伐无柯,患兹蔓延。惟以永叹,涕陨潺湲。”仁者忧时之思,志士暮年之叹,怅然怆然之状,心有不甘之态,如描如绘,尽在歌中。这曲弦歌,《孔丛子》名之曰《丘陵之歌》。

  修身理性

  返其天真

  有时候,孔子也在琴弦上寻点小乐子。一次,孔子“昼息于室而鼓琴焉”,闵子骞在室外闻之,颇感诧异:这风格,这意趣,和以往大相径庭啊!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曾参:以前“夫子之音清澈以和,沦入至道。今也更为幽沉之声,幽则利欲之所为发,沉则贪得之所为施,夫子何所感而若是乎”?两个人去问孔子,孔子微微一笑,说:刚才我正弹琴,看见一只老鼠跑出来,立刻就见一只猫沿着房梁悄悄爬向老鼠,靠近了,靠近了,正伸爪去捕,老鼠却溜掉了。猫眼露鄙夷和憎恶,拱起脊背,颇为捕鼠不得而恼怒。不承想此情此景眼观心思,都被十指七弦演绎为音,鼓琴于室,声闻于外,被你俩听出来了。好啊,你俩“可与听音矣”。

  蔡邕《琴操·序》说:“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孔子把一生都融进了古琴,时时处处,弦歌与伴,修身理性臻至境,返其天真长乐乐。在音乐艺术的氤氲浸润中,孔子就这样修成了君子人格和圣者气象。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