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旅游 >

三星堆考古运用了哪些高科技?

发布时间:2022-03-31 11:31:14来源:
三星堆考古运用了哪些高科技?

  纪录片《古蜀瑰宝》第一集昨晚播出,细致还原发掘现场

  3月30日晚上8点,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大型考古纪录片《古蜀瑰宝》第一集《发掘·发现》亮相央视纪录频道,四川卫视当晚9点15分播出。文物是如何发掘的?这部纪录片全景实地拍摄、4k细致还原发掘现场。

  沉睡三千年 再醒惊天下

 

 

  2019年11月,时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冉宏林用一把洛阳铲开启了对三星堆的新一轮发掘工作。在此之前,三星堆已经沉寂了30多年。

  1986年7月,当地砖厂取土时无意发现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陈德安带领团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在内的1700多件重量级玉器、石器与青铜器在这一次发掘中出土。

  由于当时科技手段有限,考古技术颇为落后,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考古团队并没有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

  直至2019年,四川省组织实施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三星堆有了新一轮的发现,三至八号祭祀坑相继露出真容。

  从一、二号坑到三号坑的发现,用了33年。而从三号坑到四、五、六、七、八号坑的发现,仅仅用了5个月。

  数字化考古 与时间赛跑

  考古工作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例如对丝绸的发掘工作,从发现到提取发掘、到采取保护措施,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发掘过程也是不可逆的,稍有不慎,隐藏在文物上的历史信息就会被破坏掉。此次发掘在前期资料记录和硬件搭建、中期文物提取、后期文物保护与研究都做了整体的统筹。

  1986年7月,陈德安带领团队搭了一个草棚就开始工作。“那段时间雷雨季节,一打雷我们就着急,就怕涨洪水,我们都是通宵作战。”

  时隔34年,2020年7月,三星堆考古大棚开始搭建。通过最新的环境调控系统,现场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湿度控制在80%左右,防止文物在发掘过程中氧化、损害。

  除此之外,搭建航架实现无接触考古,数字化手段及时采集整理现场信息,声光电智能化设备实现专家远程会诊,应急保护实验室保障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同步开展同步进行。此次对三星堆的勘探是技术含量最高、规格最高,要求精度也最高的一次数字化科技考古。

  不仅仅是硬件条件得以保障,考古理念也有了新的变化:采用网格法进行发掘,细致分析每一层填土,用更科学、更全面的文物测验方法进行研究。这一切,让考古学家得以发现文物承载的更多文化价值和考古价值。

  此次在四号坑提取到了肉眼不可见的丝绸制品残留物。这意味着,三星堆首次发现了丝织品,为研究古蜀国悠久的丝绸发展史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五号坑出土的金面具,重达280多克,无论在体积还是重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扭头跪坐人像、顶尊跪坐人像、刻着神树的玉琮……随着一大批前所未见的文物“上新”,神秘又森严的古蜀城邦体系也在考古人员面前缓缓展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实习生朱翼帆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